> 观星取名 > 古人以物取名和以德为宝宝起名

古人以物取名和以德为宝宝起名

古人以物取名和以德为宝宝起名

自然界万物皆有其名。在我国,汉字有优美的形体和丰富的寓意,各种生物、动物和植物等许多物景都有一个优美动听的名称,而且,历代风俗中还有以物比人的习惯,这些无疑为我们给孩子起名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古往今来,人们以“玉”入名者甚多。《诗·秦风,小戎》中说:“温其如玉”。后来孔颖将“玉”的美德归纳为:仁、知、义、礼、信。他在《聘义》中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初坠,礼也;孕尹旁达,信也。”战国朝代的诗人宋玉、东汉末年QY领袖李玉、宋朝女英雄梁红玉、明开国大将蓝玉、女贼秦良玉、明末抗清大帅左良玉、请保和殿大学士、军队大臣张适玉等人,皆以“玉”为名。今天,“玉”多用为女名,盖取其“洁白无瑕”之意。其他如瑛、瑚、琚、瑶、琼等字,古为男名用,今也多入女名。

另外,古今男女皆有以“蝉”入名的,因为人们认为蝉有五德:文、清、廉、俭、信。陆云在《寒蝉赋序》中说“冠首以绣,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康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

可见,以物入名,皆据物的性质,寓以思想含义,因此这种起名方法古往今来绵延不绝。即使今天,新生儿以物为名的随处可见。

凡男子以物为名,多用山、涛、海、峰等壮景,虎、豹、彪、龙等猛兽,松、柏、杉、桦等坚木,剑、戈、书、链等器具,以示男性之刚阳。

凡女子以物为名,多用珍、珊、琼、瑶等珠宝、凤、燕、梅、兰等花鸟,云、月、雪、霞等景象,环、佩、钏、钗等首饰,裳、绣、绮、缦等服装,艳、彩、翠、红等颜色以示女性之柔媚。用于男性的植物类中以树木名和农作物名借来作名字的也不少见。在树木名中,松、柏、杨、椿、桐、梓、楠、柳、榕、杉、竹等都常被人们用作名字,其中较著名的例子有东汉水利家许杨、南宋画家林椿、清朝道教首领刘松、清初名儒李柏、清末大臣徐桐、清朝医学家章楠、香港企业家曾宪梓,等等。

以农作物中的麦、粟、谷、禾、稼、瓜、藕、葵等作为名字的也不乏其人,如南宋有画家赵葵,清代有学者六谷、诗人曹禾,当代有作家杨麦、教授金粟等。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文化现象,即喜欢借用鸟兽来给孩子起名,尤其喜欢用祥瑞和灵寿的鸟兽来起名。以禽鸟为名的历代著名人物有:西周时鲁国始祖伯禽、战国时医学家扁鹊、西汉皇后吕雉、西汉成帝宫妃赵飞燕、唐朝画家边鸾、明朝学士朱鹭、明末将领杨鹤、清代文学家高鹗、当代歌词作家乔羽、作家茹志鹃等。

用兽畜名为名的著名人物有战国时魏国大将乐羊、战国初魏国政治家西门豹、春秋学士仲牛、汉朝大臣王骏、晋代思想家郭象、后赵国君石虎、唐朝音乐家李龟年、宋代词韩驹、元末农民QY军首领赵海马、清代画家任熊等。

这些名字中的禽鸟兽畜,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常被用来作为人名,有些还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如把鸳鸯作为爱情的化身,把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把虎豹作为勇敢的标志,把龟鹤作为长寿的比拟等。用这些动物名作名字,可以表达起名者对孩子的无限期望和一片爱心。从飞鸟中得到的名字有如张海鸥、范晓莺、刘鹰林、唐渊鸳、刘云鸽等等,寓意着女性能够象飞鸟一样,在人类的高空翱翔。

从物景中提炼出的人名能够荡气回肠,给人留下的神韵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古今历代人们的熟悉有很多差别,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把美妙的愿望寄托到名字中。因为有很多观念古今传承,因此,我们中国人今天绝大多数的名字与过去的名字所表述的意思雷同或相近。

早在春秋时期,申儒就按照那时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了定名的方法和规定。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九月了卯日桓公的儿子出生了,于是桓公问医生申儒,申儒说:“名字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并进一步诠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申儒“定名五法”按今天的白话诠释为:按照出生的时辰定名就是“以名生为信”;按照子女的期许而定名,就是“以德命为义”;按照其出生时的相貌、性情为定名,就是“以类命为象”;以天然现象、山水河道、动植物为名称、剑我笔砚等物为按照,拓寓其抱负,就是“取于物为假”:以父辈的名字、长相、情趣(如桓公与其子生于同日,故取名为“同”)定名,就是“取于父为类”。

接着,申儒又提出有关定名的六项忌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水,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帛。”其它,《札记·曲记》中也提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水”的规定,并进一步阐释道:“疾,以隐疾则废样;不以畜牲,以畜牧则废把;不以器帛,以器帛为废礼。”
假如说申德定名“五法”道出了周时定名方法的话,其“六讳”则是典型的独裁宗法;亏得法来于周,别的诸侯各国无须避讳。春秋时代鲁僖公名叫“申”,郑庄公名叫“甲午”,与“不以日月”相抵触:晋成公名叫“黑臀”(出生臀部黝黑),楚公子名叫“黑肽”(臀部肤色黝黑)等,与“不以隐疾”相抵触;战国时期道家庄子名叫“周”,又与“不以国”相抵触。可见,所谓“六讳”悻谬至甚。

《白虎通·姓名》中说:“人必有名,所以吐情、目记、尊事人者也。”可见人名所表达的意思,所使用的字,本不应有什么限制,只要意思好,音韵好,吻合习惯就行了。

当然,定名的取义,不能与众所公认的观念相抵触,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女性该当“娴静柔雅”,若非要反其道而行,名“暴”、“鲁”,则众人其实不敢阿谀。

在中国古代,男人多以“五德”、“四维”、“五福”、“三多”等观念定名。俞成在《萤雪从说》中写到:“今人生子,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道出了那时定名的特点。

1)历代均以儒家“五德”为正太君子的准则,所以依据“五德”观念定名者甚多。

五德亦称作“五行”、“五常”,共分三类:

①儒尚五德:仁、义、礼、智、信;②将帅五德:智、信、仁、勇、严;(柔、刚、仁、信、勇〕③至孝五德:庄、忠、敬、笃、勇儒尚五德,常与“三纲”连用,称为“三纲五常”。《苟子·十二子》杨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以为:“五德”是常存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因此,历代人们多以五德之字定名,如仁惠、仁杰、叔利、守礼、守义、崇义等等。

将帅五德出于孙子。《孙子兵法·计篇》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它,在《淮南子·兵略训》中,以“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世,勇而不可凌也。”把将帅五德归纳成柔、刚、仁、信、勇五种。历代武臣战将多以此五德定名,如汉朝大将韩信、东汉大将马武、班勇、三国时战将黄忠、于禁、庞德、孙坚、西晋武将刘毅、东晋大将王镇恶、隋文帝杨坚、隋大将薛世雄、唐大将尉迟恭、苏定方、李希烈、宋大将石守信等等。

至孝五德始于春秋、《吕氏春秋·孝行》以在、忠、敬、笃、勇为至教五德,并诠释道:“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伴侣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以至孝五德名者,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如守敬、世忠等等。

2)以“四维”观念定名“四维”观念即礼、义、廉、耻,始于春秋时代。《管子·牧民》中说:“四维张,则君令行”。“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四维本是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政令而拟定的四项准则,后人以其为道德依据,多以四维观念品名。

3)以“三宝”、“三多”、“五福”等道家观念定名。

(以上资料为转载)

企业微信(直接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古人以物取名和以德为宝宝起名: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